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9章 咸丰帝亡命热河 英法军火烧圆明(3/4)

意砸破而使残碎的瓷片满地皆是狼藉不堪令人惋惜。凡此种种,可恨可叹,罄竹难书;耳闻目睹,令人心碎而顿足。

奕訢见英、法联军占据了圆明园并大肆劫掠,心中也乱了方寸;赶紧致函额尔金,欲制止联军的这些野蛮行径。

这次,奕訢在函中的口气软了许多,答应可以先将巴夏礼等八人释放,其余人员容后络绎放归;但要求联军撤出圆明园,停止劫掠。

额尔金见奕訢软了口气答应放人,自己的初步目的已经达到;同时觉得,对圆明园的劫掠已经进行了几天,凡是搬得动、拿得走的均已被运出,所剩无几差不多了。因此,答复奕訢,同意撤出圆明园并重启和议。

于是,第二天,奕訢将巴夏礼等八人释放,额尔金也命令英、法联军撤出了圆明园。

接着,双方重新坐到了谈判桌前和议。和议中,额尔金知道清皇朝软弱可欺,又提出了要将九龙割让给英国的苛刻条件;奕訢一时拿不了主意,双方又为此而僵持。

正在相持不下之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使和议再次搁浅了。

原来,那些随巴夏礼一起被投进清皇朝刑部大牢的人,其中有些人因受不了大牢中长期非人的待遇和惊吓,拖不到被释放的一天就一命呜呼了。待得奕訢将他们释放送回英、法联军大营时,被羁押的三十九人,却只存活十九人;有二十人却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清皇朝的刑部大牢中,其中包括《伦敦泰晤士报》记者包尔比。

虐杀大英帝国的使者?!这还了得;消息传开,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英、法联军中许多人愤愤地叫嚷着“要替死者报仇”,扬言要“踏平北京城,捣毁紫禁城”。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令奕訢也傻眼了,他怎么也想不到竟会暴出如此愕然的事来,且事先自己竟然会一点都不知晓。

此时的奕訢,真不知道能对额尔金作如何解释,更不知道如何补救和该做什么了。看来,事已至此,任何解释和补救都将无济于事;奕訢感到了十分的无奈,只能听天由命。

但随着英、法联军中“要报复”、要“踏平北京城,捣毁紫禁城”的呼声越来越高;奕訢觉得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该听天由命了。因为,此时的北京城内,因咸丰皇帝离京一走,整个京城内早已是乱哄哄的全没了秩序;当官的、有钱的赶紧带了家眷和财富出城避难,无钱无势的市井百姓则只好紧闭门扉躲在家里等待祸殃的降临,谁都无心守城。而那些前来京城勤王的部队早已抛下京城不顾而赶往热河去了,使原本就无斗志了的留守在京城中的官兵更加如同了一盘散沙。

奕訢知道,若是英、法联军此时真的攻城,京城断难守住,紫禁城确会有被毁于一旦的危险。而紫禁城乃皇上的寝宫,朝庭大臣聚会议政之所,可谓是社稷的象征;特别是,紫禁城内还有着清皇室的宗庙,岂容再遭殃?然而,夷人正在气头上,且事出有因,如何阻挡得住?平息得了?奕訢越想越怕,真的是坐立不安不知所措了。最后,奕訢不得不决定,向英、法联军屈膝求和。

于是,奕訢一面将京城中的突变快马奏报朝庭;一面赶紧差人向额尔金送达求和信,表示愿意答应联军的任何条件,只求千万别攻进北京城来毁坏紫禁城。

额尔金阅读了奕訢的信后,见清皇朝已被吓得软瘫成了这副样子,心中倒是暗喜;于是,要挟:“若想保全北京和紫禁城,必须遵照大英帝国的意图签订新的条约。”并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

至此,奕訢已无力抗衡,只得喏喏答应;因为,他觉得若是不答应,这些强盗们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紫禁城或许真的会难保。

于是,奕訢与额尔金重新坐了下来准备签约。

然而,格兰特等人却仍然怒不可遏;认为英、法两国官兵的血不能白流,若是仅仅签约就罢休了,岂不便宜了清皇朝?所以,即使同意议和签约,不攻进北京去摧毁紫禁城,也得给不知天高地厚的清皇朝留下一个永世难忘的教训。格兰特寻思再三后,决定干脆把正被占据了的圆明园放把大火焚毁了,倒也算是解了一口气。

其实,额尔金所思与格兰特相同;他知道,圆明园乃清朝皇帝最宠爱的行宫;把它毁了,不但可给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糊涂皇帝一个难忘的教训;同时,还能给清皇朝一个警示,以使清皇朝在谈判桌上彻底屈服,让自己得到更多的东西;这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额尔金想到此,也就无所顾忌地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于是,公元一八六○年十月十八日,在这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里,格兰特率领三千五百余名英、法联军重新返回圆明园,一把大火将圆明园焚烧了。

这把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方圆二十华里之内,白天黑烟笼罩日光黯淡,夜间火光冲天耀如白昼;整个圆明园除了长春园内建于西湖中的海岳开襟等一些建筑因隔着湖水而没遭殃外,其余宫殿楼阁连同内藏的华夏民族多少年积聚起来的无数化瑰宝,顷刻之间都被付诸一炬了。大火中,那些藏身于安佑宫内来不及逃离的三百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