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2章 懿贵妃申酉政变 两太后垂帘听政(3/5)

了徽号;自此,皇太后钮钴禄氏尊称为慈安太后,即东太后;皇太妃叶赫那拉氏尊称为慈禧太后,即西太后。就这样,一场有关垂帘听政的风波暂时平息了,承德避暑山庄中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然而,此时的肃顺却是另有所思。虽然,这次大闹后宫及罢朝,逼迫两宫太后依从他们把上《谕》颁发了,顾命八臣算是打了个胜仗。然而,叶赫那拉氏敢于扣压他们所拟的上《谕》,并欲将董元醇的奏折付诸朝议,可见她已有了干政之心;且来了个冷不防,令他肃顺都措手不及,可见此妇颇有心计不可觑。不知道她此后还会干出什么令人愕然的事来?肃顺不由得有点顾虑了。

由于顾虑,肃顺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近乎不可思议的念头;心想,得先下手为强;趁着眼下顾命八臣大权在握,而此妇无依无靠之时,即把她处置了,以免留下后患。

于是,肃顺将这一想法与怡亲王载垣及郑亲王端华了,希望能求得一支意见;因为,在他觉得,顾命八臣已是帮在一条绳上的蚂蚱了,只能共生死、同荣辱。但岂料,肃顺的话刚出口,就遭到了两位亲王的竭力反对。

载垣斥责道:“太后乃先皇遗孀,当今皇上之母,纵有过失,也不当死。吾顾命辅政,断不可行大逆不道之事!汝欲妄为,请先弑吾。”

端华也道:“六弟何出此言?太后虽与吾等有过节,但其已悔过自新;岂能因一二事之争,而行人之为?郑王家门世代忠良,断不允有不忠、不孝之念。汝今之语,权作儿戏,不可再言。”

肃顺想不到往日对他百依百顺的两位王爷,今日却不听他的使唤了,并视他为大逆不道。肃顺本想坚持,晓以利害;但见两人神态,断不会改口赞成,也就只好作罢。转而又想,怡亲王载垣毕竟是顾命八臣中的首辅,他若不允,此事就难办了;看来,得暂时搁置从长计议。而此事若是传扬出去,百官定会将他唾死不成,所以也当谨言慎行为要。

肃顺想着,无奈地摇了摇头,心底暗暗的骂了一句:“迂腐之辈,不可理喻。”然后,怏怏地离去。

过了几天,慈安太后钮钴禄氏又来催问梓宫回銮之事。

此时,怡亲王载垣觉得在此滞留时日已久,确实应该考虑梓宫回銮之事了;若再拖延似无必要,且也难找推托之辞。于是,这才答应了择日返京;最后,定于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三日梓宫回銮。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得到这一确切的消息后,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她赶紧又通过其妹夫、醇郡王奕譞将此消息密告京城中的恭亲王奕訢。

瞬息就到了九月二十三日,是日一早,咸丰皇帝的梓宫终于准备回銮启程了。

按例,因梓宫行速缓慢,两宫皇太后与皇帝可率领后宫的众多嫔妃、宫女、太监等先行一步,以免旅途劳顿;而赞襄大臣与百官则须护送梓宫随后缓缓而行,且不得擅离左右,以示忠心。

然而,这次梓宫回銮,肃顺心中总是有点忐忑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出什么事;于是,又与怡亲王载垣等人商议,觉得不应放后宫先行;于是,八人就此事又意见相左了。

最后,怡亲王载垣道:“诸位毋争。吾以为,后宫与新帝先行,乃是惯例;若加阻留,恐遭谤议,故不可为。不若差人陪行,名曰护驾,实为监视;此虽亦破例,但尚可行,不致非议。”

肃顺别无良策,只得勉强同意;于是,决定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护驾先行,肃顺等人护梓宫随后。

行前,两宫太后带着众人按序到咸丰皇帝的梓宫前叩谒辞行;然后,回銮启程。

接着,护送咸丰皇帝梓宫的队伍也终于离开承德避暑山庄启程回京了。

因护送梓宫的队伍行进缓慢,很快就与两宫太后率领的先行队伍拉开了距离。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此时虽已如脱笼的鸟顿感轻松自在了,但在庆幸之余却仍有着几分焦虑;所以,一味的催促快行。因为,她知道,只有回到京城,与恭亲王奕訢的势力汇合在一起,才能与肃顺一伙抗衡。

两支队伍先后启程,叶赫那拉氏从他的掌控中逸出了,肃顺觉得很不是滋味;几天后,肃顺愈想愈不对劲,并似乎有种不祥之兆。他这才悟到了,叶赫那拉氏施的是金蝉脱壳之计;虽然有载垣与端华随行,但估计这两个蠢货断非是她的对手。而今,已让她从承德避暑山庄溜出了,但绝不能让她回到京城;否则,犹如虎遁深山、龙潜大海,欲想再制服她就难了。

想到这儿,肃顺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了,也顾不得怡亲王载垣是否赞成,百官会如何非议;断然派遣自己的一名亲信带着人马,日夜兼程暗中追赶,欲将叶赫那拉截杀在途中。

且,已经时任为御前侍卫的荣禄,自从与叶赫那拉氏在宫中偶遇后,刻意回避似若陌路却旧情难忘。自从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后,荣禄也已觉到了宫闱之中为辅政之事而进行的腥风血雨般的争斗,常为已尊为慈禧太后了的叶赫那拉氏捏着一把汗。

梓宫回銮启程,两宫太后携带皇帝先行一步,似乎险情已被解除;然而不久,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