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十章 两个人眼中的上海3(1/2)

我们也跟过去看看吧。”孙中山说道。

“我们难道还要继续跟着那些丘八吗?”一个同盟会员问道,话语中充满了对汉军士兵的不屑。不只是他,大部分的中国人对军人并没有好感,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嘛:“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怎么能这样说呢?他们都是我们的革命同志。”孙中山倒是心无芥蒂,“不过我们不是跟着他们,我们是去看看难民。”

中国一直都有个传统,每逢大灾大荒,便会有专门的组织收容难民,很多有钱人家也会出钱搭个粥棚什么的,孙中山猜测张文英大约也弄了个这样的组织,而那个班长给难民所指的大约也就是这样的去处。不过孙中山的疑惑并没有解除,不管在怎样收容难民,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海现在看起来异常平稳,治安良好,不像是个有近百万人无家可归的城市。也许江浙商人也会拿出些钱来,可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

孙中山等人跟着那几个难民很快出了城,在郊外靠近黄浦江的地方有一大块空地,那里曾是一片烂泥洼,现在已经被平整出来,一座很大的营寨就在那里,营寨里有一些临时搭起的窝棚,旁边还有一个小码头,远远地便能看见门口的四个大字——“以工代赈”。

看到那个营寨,几个难民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并不认识营寨门口的那四个字。可还是加快了脚步。就在那个门口。已经徘起了几路很长的队伍,他们生怕赶不及,轮不到自己……

“您老多大年纪了?”天气还不凉快。问话地那个军官额头冒着汗,军帽带得端端正正,风纪扣也扣得一丝不芶。

十七。”说话地老人明显在撒谎,看年纪说他五十七估计都小了。那老人一脸的惶恐,自己这年岁如何瞒得过人。

“三十七?”那军官上下打量了一下,又看看四周。那老人似乎也没有其他的亲人了,转身对身旁负责登记地士兵说,“就给他登记三十七吧,收下了。”

那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一会儿才千恩万谢的接过自己的登记表,小心的揣在怀里,虽然他不识字,却也知道那就是自己活命的保证。万万丢不得地。

“去那边集合吧,一会儿就有船过来接你们,这趟该是去安徽的,路程远了点儿。”那老人走出了几步。那军官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忙说道。“你还空着肚子吧,那边有粥棚,先去打个底吧。对了,到了地方也用不着太过卖力,尽量让那些年轻人干吧,那边的长官对你这个年岁的也是有照顾的,用不着太担心。”

那老人转过身来,满脸的泪花,颤抖着跪下要磕头,那军官忙上前扶起他……

“你们几岁了?”一个军官扫了一眼自己面前的两个孩子,多少有些不耐烦的问道。他原本是战斗部队地,现在却调回来干这种事情,自然还是不大高兴的,不过现在的中国像他这样的兵已经是非常和气地了。

“十八。”其中一个孩子大着胆子答道。这两个还在长得很像,大约是亲兄弟,一样的破衣烂衫,一样地骨瘦如柴,也是一样的一脸茫然与无助。

“十八?我看你们连十一都不到吧?还没锄头高呢,来这儿捣什么乱!”接着,那军官似乎无意的问了一句,“你们家大人呢?”

两个孩子低着头,什么也没说,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是他们的家长。中国人最是护犊子,但凡有一点儿办法也不会让孩子受委屈,他们的家人也许死在了路上,也许还没有逃难时就已经死了。他们那样的无助,这里原本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现在连这个希望也似乎要破灭了。两个孩子几乎就要哭出来了。

一个同盟会员正要上前去理论,被孙中山一把拉住,在他看来,这是情还没有完,他还想继续看下去。上海原本应该遍布小流氓的,如今的局势正是他们展的大好时机,如今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也许今天在这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那军官已经明白是怎样一个情况了。

“你们还小,去做工还不是时候。”那军官说得很平静,也很有耐心,“不过放心,司令说了,绝不让一个人挨饿,你们跟我过来吧。”

两个孩子跟在他身后,孙中山等人也

跟上去。



他们很快来到一处窝棚,那里已经有不少孩子,他们有的正在吃饭,有的则静静的坐在一旁,周围没有成年人,也许他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也都是孤儿,每人身边摆着两身衣服两双鞋,还有一个书包。一些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的女孩子正在忙碌着。

不是马班长吗?怎么有空到我们这来了,我们这里可都是孩子,可不要打他们的主意。”一个女学生半开玩笑的说着。

“这我哪敢呀?”那军官指了指那两个孩子,说道,“是这两个孩子大概是跑错了地方,我现在给你们送来了,接下来可就要拜托你们照顾了。”

那两个孩子很快也领到了同样的衣服鞋子和书包,一个女学生还给他们端来了稀饭:“太饿的人不能马上吃干的,先喝点儿粥吧,姐姐一会儿再给你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