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3节(3/4)

“能亲面皇上,受皇上教诲一时臣三声有幸。”

“别跟朕来虚得,朕将来要干很多大事,你和周围的人肯定会有不少疑问的,真要你不要隐瞒自己的意见,到时候都大胆的提出来,这样对朝廷对朕的决策都有好处。”

“微臣几下了。”

“那你克日到陕西上任吧,面临的是一副烂摊子,难为你了。”

“为朝廷为皇上分忧,臣义不容辞。”

送走了洪承畴,朱显波心中才稍微安宁一会,但愿洪承畴能制服起义军,实在不行最起码能控制住局面,不让让起义军入川或者逃窜到西北,只怕将来剿灭起来困难更大。

还得双管齐下,由于刚登基时有了河南、山东大旱,朱显波立即吩咐各部门参与救灾,尤其是强调原地救援的原则。

“张瑞图,组织人员救灾,没发生起义的州县要尽快落实,稳定人心。王拓,把杨鹤那个混蛋给我押回京来。”

“皇上,反民只不过乌合之众,洪将军前去定能马到功成。皇上不必太过焦急。”李承宗见我心浮气躁,不禁好言相劝。

“皇上,山海关那边也应早做打算,据说皇太极蠢蠢欲动。”王拓也添乱。

朱显波郁闷啊,我得个皇子,不见天下来贺,倒是朝鲜,安南先后脱离。这两个欠打的孩子,待我有空一定好好教训。

好不容易整了点新兵,解决了火枪的问题,这农民军眼见快超过陕甘总兵的规模了。该是剿灭的时候了,朝廷花这么大力气救灾,他们却知道一味的反抗,谁知道是不是冲着自己的皇位来的,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福兮祸兮看来是骡子是马得拉出去练练了,不然还会有更多的人欺侮大明少年皇帝和脆弱得朝廷。

下周响应纵横新政策彻底爆发,准备三十万字,请各位毫不犹豫的收藏吧,给点动力吧。

第八十一章虎视眈眈

田诺在山海关终于有确切消息传回,在对外扩张上,皇太极远远超过了他的前辈。刚刚迎来他即汗位后的第一年,就派大贝勒阿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等统大军征朝鲜,在朝鲜土地上点燃了两国的战火。他提出此战,一征朝鲜,二讨毛文龙,说是“两图之”。朝鲜责问后金无故兴兵,遭到阿敏的反驳,并列了朝鲜不遣使吊努尔哈赤之死等七大罪状。

在后金兵的武力进攻之下,朝鲜国王李倧弃京城,带着妻子逃到了江华岛,派其弟原昌君与后金讲和,订立了“江都之盟”。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大掠三日而返。后金从这次胜利中,打破了朝鲜与明朝的同盟关系,缓和了它今后出兵可能出现的后顾之忧,又从纳贡和开市中获得了一定的物资利益。

而孱弱的李朝政府居然宣布我大明统治,从此不再向我大明称臣纳贡。可恶啊,这个三姓家奴,一点骨气也没那天日本打过去,估计他还得和皇太极断交。哎,这狗也看主人,主人落魄就要换,想想也不完全怪他们,皇太极都打到家门口了,大明朝又暂时无力插手,那他不投靠皇太极难道等着灭国啊。

然而由于袁崇焕的存在,加上朱显波及以前的皇上不断向东北边关,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吃了败仗不久死去的,皇太极即位时,皇太极一上台就曾致函宁远巡抚袁崇焕,表示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焕绝不示弱,回信提出,既然希望和好,就应说明后金如何从占领的辽东地区退出。实际上双方都没有多大诚意讲和,后金想争取时间用兵朝鲜,明朝则时时不忘恢复一统天下。

后金有一名汉人生员岳起鸾,力主与明朝议和,说不议和,人民就会逃亡殆尽,若和好,就应速行放还汉人,或归其绅士。他的奏疏上达以后,皇太极就把他杀了。我们也并非坐等后金退兵,而是一边要地,一边修筑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锦州城,加紧备战。而徐光启等人铸造的火炮,朱显波源源不断的送往东北边关。

继征朝鲜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这时大明的忠臣袁崇焕正在实施“恢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他总结交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筑起了一道宁锦防线。皇太极想及早发动进攻,旨在使袁氏的防御体系付诸东流。他一上去就是四面合围。后金兵先打外围,企图迫使锦州城内的明军不战而降。但是平辽总兵赵率教和副将左辅、朱梅等坚守不屈。

皇太极下令攻城,整整打了一天,自己伤亡惨重,城却屹立未动。继续又攻十几天,依然无成。后金只得分出部分兵围攻锦州,主力由皇太极率领转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宁远的正是袁崇焕,他命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城拒战。皇太极督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进击。明兵呐喊抵抗。袁崇焕坐镇指挥,放大炮,后金兵一排排倒下,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伤。

大明将满桂也负重伤,士兵死伤大半。宁远不下,皇太极又返回锦州,再次攻城,城既不下,又赶上暑天来临,将士中暑很多,皇太极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毁大小凌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