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8节(3/4)

将军张蕾率大明骑兵五万万,火枪4000,火炮300门,步兵10万余,出开平卫从西望堵截瓦剌大军。这次是张蕾自己请战,她的理由就是喜欢草原。其实朱显波知道,自己当将军这么多年,大明大小打过数仗,但几乎没有她亲自指挥的,作为中央军将军,估计心有不服。朱显波派了几个老练的将军前去辅助她,这些人曾经参加过锦州大战以及刘立洋围攻盛京的大小数战,日渐成熟。

由于蒙古其他部落的帮忙,大军顺利的找到了瓦剌大军。据兵部的汇报将那场仗是张蕾打得最解气,最痛快的一场,由于多年没和大明开战,瓦剌对大明军队不是很熟悉,还想靠着自己的骑兵取胜,当他们看到前面布满拒马,中间像是步兵又不是步兵的明朝大军时,几乎认为,肯定能赢下这场战争。

但很快,瓦剌的将军们失算了,火枪齐射,火炮齐鸣,顿时战场上尸横遍野,张蕾手中那杆长枪更是击毙了几个瓦剌王子,瓦剌残部慌忙逃回。

同行的蒙古各部对张蕾的火枪营和火炮膜拜得五体投地,当她端坐马上,转瞬间击毙几名瓦剌将军时,更是高呼大明万岁,天可汗

是啊,习惯了野战,运动战的蒙古骑兵们,怎么惊得起火炮和火枪齐射呢那些平时吃惯了牛羊的将领们,做梦也没想到,大明的将军能站在原地射杀数名几百米开外的蒙古勇士。看起来大明是那么的神秘,深不可测。

建贞七年十月,征伐大战历时五个月,瓦剌大部分军队都被明军找到并加以消灭,很快在明庭的主持下瓦剌与蒙古各部签署停战协定,并发誓永远效忠大明,朱显波趁机向各部落派遣文官和锦衣卫。同时命令宁夏、甘肃、榆林、大同和宣府各边镇总兵借机将管辖地域往北延伸数十到数百里,同时鼓励边民加大和蒙古各部落的贸易往来。朱显波有信心也有决心能将蒙古逐渐啃下来,就算不能完全归顺,起码也能让其部落子民体会到大明朝的威望和做大明子民的幸福。

大部分蒙古部落就算是高度自治了,不过得接受文官的监督和向朝廷定期缴税。永远不永远另说,这几年内或者十几年大明边民有福了,不会再流离失所了。只要有锦衣卫在,这些个蒙古部落一时半会也很难挑事,广袤的大草原算是基本稳定,等有机会再设置州县管辖,尤其是巴彦淖尔,这是大明进入茫茫草原的第一个据点,这些是朱显波的下一步打算。

平定了北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搞定西北方向的亦力把里,如果西北方向搞定,我大明江山,大陆板块基本稳定了,虽然南越王朝并不太听话,进攻大明他们还是不敢的。

在商议收服亦力把里的问题上,朝廷也出现过争议,有人建议减少对方朝贡以提高忠诚度,有人提议屯兵哈密卫,迫使亦力把里投降,当然也有人主张武力进驻,毕竟我大明势力日渐强盛。

第一二九章多管齐下

在收服亦力把里的问题上,朱显波和张蕾、周涛等人达成了共识,毕竟他们是穿越过去的人,知道民族和解和军事压力的重要性。对于蒙古,只要不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部落,那蒙古就是大明的,而亦力把里则不同,他们的民族习惯与蒙古相差甚远,与大明也相差不少。只能靠渗透,同化和教育了,当然必要的军事威胁还是要的。

而且想要彻底降伏一个少数民族或者说强化政治统治,文化的认同和习俗的磨合也是必要的,因此移民也许是最简单粗暴而有效的办法。这一点,朱显波是后世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么耗的机会。

于是,朱显波下令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招募大量的愿意前往农垦居民,每人朝廷补助十五块银元。先行到陕西军营训练五个月,然后开赴甘肃边疆,前后共三批六万人美其名曰垦荒,人员到位后朱显波救让哈密总兵安排军垦和发放朝廷补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哈密驻军做好治安管理工作,要防止外地骚扰,也要做一部分巡捕、衙役的工作,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民众,朱显波下令洪承畴从陕西抽调一万人增援哈密。一时间,哈密卫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同时各省政府不断鼓励内地居民向东北西北移居,条件确实很诱人人,地广人稀,前三年还不收赋税四到六年间赋税减半。很快大明掀起了向东北西北大挺进的热潮。

很明显那些受过训练的六万垦荒先锋是朝廷的预备役,战时随时可以召集起来,而平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也采用军队化管理。朱显波想有个三五年得渗透,应该足以掌控亦力把里。如果到时候还有小股反抗势力,那么这些预备役再加上朝廷派遣京军征伐就要容易得多。

当然,想要同化少数部落,人数上必须占到一定的优势,先稳固哈密,再逐步从中原移民到南疆北疆,数以十万、百万计算的大明子民在当地扎根之后再设置行省派遣布政使,或者军政统管的总督,到时候大明朝的西北方将逐步得到巩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陆权大国,那时候才称得上大明帝国。

同时下令洪承畴注意各边动向。尤其是西北方面,这个陕甘总督管理的区域可不小,难度也大,也只有一等一的人才才能胜任啊,朱显波除了政令中嘱咐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