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八章 赌注(1/2)

-----------------------

第二日一早,满天阳高照,映得地上铠铠白雪华光映射,若然细听,仿佛能听得到雪水消融的“嗤嗤”声响,屋檐口的冰条射出刺眼的光芒,阵阵寒风刮,竟显得是格外寒冷。

萧太后早早上朝,圣宗耶律隆绪和文武百官早已齐聚金鸾殿,见太后驾到,百官齐齐跪伏参拜。萧太后凤驾轻鸾,作了个睥睨天下的姿,自有一番威仪,说道:“众位卿家平身!”群臣齐呼“谢主隆恩”,然后起身依文左武右列位。迦陵道人似乎迫不及待,便请旨前往死牢提审萧延宗,好完成夺取碧玉七星的大计。

萧太后欣然准奏,并授予他“酌行事”的特权,又命平南督尉王洛丹会同协助,以保证他审计不受任何干扰。迦陵道人满心窃喜,一张黑脸掩不住尽露狂妄的神,望着萧太后嘿嘿一笑,心想:“任你大辽皇太后,也不过尔尔,还不是照样被我玩弄于指掌之间?”,竟不谢主隆恩,逐拂袖一摆,便往天牢去了。群臣相顾愕然,都愤愤不平的想:“好个不知礼数的野道人,竟敢如此狂妄?”瞧见太后并无计较,便谁也不好假以词。

萧太后待迦陵道人去了,这才冷峻的说道:“宣瑶姑娘觐见!”执事太监便大声宣召,再由下守侍传唤。群臣赫然一愣,只道是自己听错了,凝神仔细一听,宣召的确是瑶姑娘,不由大不解,心下犯疑:“瑶姑娘?哪个瑶姑娘?难道就是萧楚衣的女儿萧瑶吗?”萧瑶不但琴技无双,而且天仙美貌,在大辽那是人人皆知,只要一提及瑶姑娘三字,有如沐露春风,无不为之倾倒。

正在众人疑之际,只见由殿外款款如风的走入一个白衣绝女子,正是萧瑶。萧瑶这时一袭白衣胜雪飘然,宛如天外飞仙,又背负瑶琴,却别具风姿,立时令金鸾殿神光明媚。

众大臣见萧瑶并无一丝惧,从从容容的哪似一个戴罪在身的钦犯,不由暗暗惊异。就是圣宗耶律隆绪和韩德让也都愣了一愣,虽然他们知道萧太后曾派“万香堂”堂主耶律芳去南朝抓捕萧瑶,但一瞬之间她忽然就这麽出现在面前,难免还是有些错愕。

萧瑶走上前来,跪下叩头道:“臣女萧瑶拜见太后和皇上!”以她现在的身份,本应当以“罪臣之女”相称,但她口中却自称臣女,并不说“罪臣之女”,可见在她心中,对于家中所受的不白之冤,始终难以屈服,而且她也明白,若是自称罪臣之女,那就无异等于承认父兄的叛之罪是真的了,所以她以臣女自称,神淡容,不卑不亢,等于就是要告诉萧太后,我的家人是没有罪的,你可以不辩是非的冤枉我们,但我们绝不会认罪。

萧太后如何体会不到她话中含意,神颇有不悦,但敛眉不露,似冷非笑的说道:“起来吧!”又顾盼群臣,神极尽威仪,缓缓道:“众位卿家,前时西夏李继迁托人为其子李德明来我朝提亲,所提的便是瑶姑娘,这件事你们也都是知道的。哀家考虑了几日,觉着瑶姑娘虽是待罪之身,但其罪也只是其父兄所为,哀家有心怜惜,不忍她牵连其。既然李继迁为他儿子提亲,据说那李德明端的是少年英雄,哀家总觉这也未免不是一桩美事,所以便和皇上派人将她接了回来,准备允了这桩婚事。众位卿家觉得如何,也不必有所顾忌,咱们今日便来商议商议!”群臣明知太后已作决断,而且这种选择显然在对契丹本目前政治势来说,对大辽帝的政建也是极为有利。要知契丹虽然超前强悍,但要想对抗和钳制有着源远长华夏文明的大宋帝,自然无以为力,长远之计,必须作一有力的“推手”来扼住大宋的咽喉,而这“推手”便是西夏。契丹一旦与西夏结盟,立成互为犄角之势,无论进退张弛,功出犀利,无不鼎势成威,这也便是有名的其狡诈的“狈谋伐之策”。所以当年李继迁为求发展势力,决定利用契丹和宋朝抗衡,故拜表归附契丹,并乞求和亲。萧太后出于各方面考虑,施以反利用政策,便答应和亲,并封部族女耶律汀为义成公主,许嫁给李继迁,并授予李继迁为西夏王。这只是前事之鉴,当然是成功可行的。如今李继迁又为其子李德明提亲,其用心不言而喻。西夏今非昔比,一年比一年强盛,对辽也渐渐构成威胁之势。但考虑到与大宋势,而且西夏又是姻亲之,孰重孰轻,一较自明,萧太后当然知道与西夏决裂是一步暂不可行的危险而错误的棋子,权衡再三,才有心将萧瑶嫁与李德明。这道理不用明说,群臣自然也想得到,更何况萧瑶也只是一个罪臣之女,既然这李德明点的就是她的鸳鸯谱,这麽个顺水人岂能不做?若将她稍作隆重的封了一个公主的身份嫁与给李德明,不但以示亲上加亲,更能进一步笼络西夏,而且这对于萧太后来说,也正好可以让人知道她是如何的仁义施政。所以群臣更加佩服萧太后的决策,自然无人否决,就是如萧鲁南等也不敢多作一问,只得跟着众人纷纷歌功颂扬道:“太后圣明!皇上圣明!”

萧太后微微一笑,圣心威泽,接着说道:“可惜在半月前,李继迁在与吐番的激z中,不幸中了箭身亡,哀家已派了双面法王去西夏协助祭奠事宜。待这件事了结后,便将瑶姑娘出嫁西夏。既然大家毫无异议,也就这麽定下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