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1/2)
镜湖先生听着,温文尔雅的眉宇间隐隐浮现出些许的不耐烦。>
他的确失误了,他的确没有想到宋积云会不顾安危来救元允中,可他和很多久居上位的成功人士一样,就算心有所触,也不会轻易认输。>
等到王指挥使说得差不多了,他找了个机会,笑着打断了王指挥使的话,客气地称赞了宋积云几句:“难怪他那师兄江淳去梁县做了父母官之后夸奖宋小姐‘巾帼不让须眉’!”>
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了这话都善意地望着元允中和宋积云呵呵地笑,觉得宋积云这是得到了镜湖先生的承认,他们苦尽甘来,鸳盟可期了。>
可元允中却皱了皱眉,隐隐觉得镜湖先生这样的反应不是他期待的。>
自己的外祖父对于宋积云的认可未免太草率、敷衍了。>
这不像外祖父平日的作派。>
他甚至有些不高兴地喊了声“外祖父”。>
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说话,王孜突然笑道:“允中,叔祖父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为了你连夜奔波百里,一夜未合眼不说,还想办法走自己的人情,在户部给你调了一百多石粮食,马上就到。虽说不多,却可以解你燃眉之急。而且叔祖父已手书你祖父,让你大堂兄景年明天一早就去户部。户部左侍郎是你大堂嫂叔父。有景年亲自出面,户部不会不给景年面子,肯定很快就下拨粮食。”>
镜湖先生轻轻地看了自己的这个堂侄一眼,眼底闪过满意之色,然后接了他的话道:“允中,现在粮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大的问题是怎么安置这些流民。自你跟我说你要出城抚民,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
他说着,问元允中:“你手里有没有十三省的舆图?若是没有,阿孜,你给允中简略地画张十三省的舆图,我有个想法,得和你商量商量,看行不行?”>
宋积云没有吭声。>
这王孜和镜湖先生的配合打得可真好!>
不过,她要共度一生的是元允中。>
元允中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她想知道元允中会怎么做。>
而元允中果然没有让她失望。>
镜湖先生说到这里,他神色一正,不仅没有被外祖父和表兄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而影响,反而肃然地道:“外祖父,表兄,我小的时候,你们都告诉我,说公事是做不完的,家人才最重要。我们暂且先把公事放一边,说说宋小姐的事。”>
镜湖先生和王孜微愕。>
元允中道:“宋小姐与我无亲无故,明知石景山有多危险,她不仅想办法雇了一批人,而且还亲身涉险。一句轻飘飘的‘巾帼不让须眉’,不足以表达我对宋小姐的感激之情。您是我最亲近的人,表兄是我最尊重的人,宋小姐救了我,我希望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善待她!”>
镜湖先生和王孜瞠目结舌。>
元允中因为父母的缘故,从小就是人很别扭的孩子。不拘言笑却又能言善辩,冷漠倨傲却又持重守静。他因为这样的性格曾经被很多人误解,还因此引起争执。可他从来不曾解释,也不曾回应。>
没想到,他会为宋积云说话。>
而且还情绪外露得毫不掩饰。>
镜湖先生心情复杂。>
他倾其所有养大的孩子,想尽办法不能让他改变的性格,却被宋积云轻易就做到了。>
他应该庆幸还是失落?>
镜湖先生长叹了一口气。>
王孜却是眼睛一亮,高声道:“叔祖父,您看,运粮的骡队过来了。”>
众人齐齐朝他指的地方望去。>
只见朝霞映衬下,一列望不到头的骡队,拉着满是鼓囊囊麻袋的板车缓缓地走了过来。>
“有粮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
山脚下沸腾起来,到处是此起彼伏的“元大人命人运了粮食来”,“有粮食了”,“不会饿肚子了”的欢呼声。>
元允中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镜湖先生如同想把刚才发生的事都揭过一般,笑道:“还好户部在约定的时候把粮食送过来了。”>
王孜也笑道:“允中,你带过来的官吏呢?赶紧让他们登记造册,也好把眼前的难关度过去。”>
元允中点头。>
车队渐行渐近,领头的车夫跳下骡车,朝着迎接他们的众人行礼,道:“大小姐,幸不辱命,小的们将您买的十二万零四十石粮食分粒不差的运了过来。”>
“啊!是宋小姐买的粮食啊!”>
众人神色各异地回头,有人还朝旁边让了让,露出之前跟随着他们过来的宋积云。>
宋积云神色从容地越过众人,和元允中并肩而立,微笑道:“戴师傅辛苦了。今天所有运粮的人都赏二两银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