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三章 天龙八部(2/3)

明主政,这一设定与情节不谋而合,为历史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

江鸿飞的提议,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大理皇室成员多有出家之例,如段寿辉皇帝,便是在高氏父子的重压之下,以国事多舛为由,禅位为僧,将皇位传给了段正明。

段正明在位期间,亦难逃高氏势力的阴影,最终亦步其后尘,遁入佛门。

而高升泰虽一度篡位,建立“大中国”,但在临终之际,却幡然醒悟,遗命其子高泰明归还段氏江山,自己亦遁入空门,寻求解脱。

段正严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内爱民如子,任用贤能;对外则谨守臣道,年年向赵宋王朝及后来的大元帝国朝贡,以求和平共处。

赵佶更是赐予他诸多殊荣,如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等要职。

面对大元帝国的崛起,段正严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触怒这位强大的邻居,即便是江鸿飞的一个喷嚏,他也会立刻派遣使者前去问候,以表忠诚。

然而,段正严深知,江鸿飞的野心绝非史上历任皇帝可比,迟早会对周边国家动手。

段正严的预感很快便成为了现实,大元帝国铁蹄所至,所向披靡,周边国家纷纷臣服。

面对江鸿飞的强势,段正严内心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他深知,无论是曾经的赵宋王朝、大辽帝国、大金国,还是高丽、西夏、吐蕃等强国,在大元帝国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更何况军事实力并不突出的大理国呢?

他原本打算按照江鸿飞的要求,无条件投降,以换取大理国的安宁。

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段正严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却难以掌控大局,大理国的军权长期被高氏家族所把持。

这一局面,始于三十年前乌蛮三十七部的反叛,当时相国高泰明率军平定叛乱后,军权便牢牢掌握在了高氏手中。

此后,尽管段正严努力试图夺回王权,但始终未能如愿。

当段正严将江鸿飞的御笔书信呈给女婿高量成时,他满心期待能够得到支持。

然而,高量成却年轻气盛,不愿向大元帝国低头。

他坚信大理国对大元帝国毕恭毕敬,从无失礼之处,大元帝国无理由侵犯大理。

他更以“以有道之师伐无道之徒”为由,力主一战。

段正严虽然心中不愿,但碍于高量成的坚持,只得妥协。

他委婉地向江鸿飞上书,请求宽恕大理国,对于无条件投降一事只字未提。

江鸿飞阅罢奏表,心中已是大致明了大理国的态度。

江鸿飞见此,即刻颁布诏令:任命吕将为大理宣抚使,石宝为征大理都元帅,韩世忠为征大理都监,鲁智深为征大理副元帅。此四人,携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之利器,誓要灭掉大理国。

石宝,此人行事果决,从无二心。

江鸿飞的命令于他而言,便是行动的号角,无需多问,只需执行。

接到任命后,他即刻整肃军马,十万大军在晨曦中启程,跨过重重关隘,直指大理腹地。

段正严见势不妙,急调高量成领十五万大军迎战。

两军于大渡河畔展开了殊死会战。

高量成率军冲锋,然未曾料到,大元军之勇猛,超乎想象。

不过须臾之间,大理军阵脚大乱,十五万大军如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大元军乘胜追击,大理军伤亡惨重,五万将士血染沙场,四万余人被俘,高量成亦未能幸免。

石宝乘胜追击,与韩世忠、鲁智深分兵三路,自率中路大军渡过汹涌大渡河,直逼金沙江畔。

沿途部落,闻大元军威,纷纷归降,更有酋长献策,以革囊渡江。

石宝纳其言,大军乘皮筏破浪前行,终抵丽江。

此时,吕将却持异议,认为应先礼后兵,遂遣使者入大理劝降。

然大理新相国高理成,乃高量成之弟,性情刚烈,誓死抵抗,更亲手斩杀使者。

石宝闻讯大怒,亲率大军直捣龙首关,势如破竹,大理城危在旦夕。

与此同时,韩世忠、鲁智深两路大军亦渡江成功,分别进驻丽江塔城、巨甸、石鼓与楚雄、姚安等地。

三路大军,遥相呼应,对大理城形成了铁桶合围之势。

大理国内,人心惶惶,达官显贵纷纷倒戈投降,以求自保。段正严与高理成见大势已去,只得背城一战,然终因寡不敌众,大败而逃。

大元军顺势攻入大理都城,城中百姓见大军秋毫无犯,皆感心安。

吕将再次发令,约束军士,与大理百姓公平交易,民心渐稳。

不久,段正严、高量成、高理成等人相继被擒,大理国就此覆灭。

然而,大理之平定,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东有郎羽、阿房、田洞等黑爨三十七蛮部,世称乌蛮三十七部;洱海地区更是小势力众多,有“二十二国”之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