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一章 《司马光遇害事件》(1/2)
汴京。
太学。
自明道二年,执政太后刘氏驾崩,谥曰庄献明肃,国朝改元泰定。
泰定四年,河西路安抚使范仲淹回京任职,力主兴学,认为国子监房屋狭小,不足以容人,且教学无方,规制混乱,部分学子常年停留其中,以求在锡庆院重立汉唐所重的太学。
官家予以采纳,重立太学,招收官员子弟及庶人俊异,有教无类,不分贫贱。
泰定六年,太学分内舍外舍,择优秀的百名学子为内舍生,由朝廷供给饮食,其余为外舍生,不收学费,可纳斋用钱,一并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
泰定人和相隔较近的后辈,在赞扬司马光的事迹时,统统没有提及到这件事,直到南宋时期,司马光都死了一百多年了,破瓮救友才开始大规模地传颂,以致于后来被记录到了宋史中。
如此就有了猜测,由于后面对于新旧两党的历史定位,借破瓮救友的编造,对司马光进行别有寓意的褒奖,是很有可能出现的事情。
所以这件后世家喻户晓的故事,还真的有可能是又一个后人编造的谣言。
无论如何,司马光的才华都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于宝元元年,即二十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
但这个世界,首先没有宝元这个年号,相对应的是泰定五年,其次在那一年,司马光之母不幸去世。
历史上,他的母亲是考完进士当官后一年病逝的,现在则提前了些,而这一提前,就让原本已经考过了第二场省试,且取得了第五名好成绩的司马光,回家守孝。
一守孝,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司马光的父亲又去世了。
双亲的相继去世,让这位年轻的才子悲痛万分,但在居丧期间,他又把把悲痛化作了发奋的动力,写了《十哲论》《四豪论》《贾生论》等诸多文章,受到了士林的一致赞许。
就连花费十五年时间,才与一众馆阁才子编撰完《唐书》的狄相公,都称赞其有修史之能。
如今致和三年,即将召开新一届的科举,各方一致认为,司马光只要不发挥得过于失常,进士之位是板上钉钉,甚至高中状元,也有很大的可能。
因为殿试上,官家显然会重视这位至诚至孝的才学之士。
所以眼见司马光出现,不少学子默契地朝着那里挤去,就想要这个前途无量的同窗记住自己。
若能在对方飞黄腾达之前结下交情,那可比同科的友谊还要坚固。
“嘁!”
公孙彬眼中露出不屑,包默成也转过头去。
唯独狄知远仔细观察了一下凑进去的那些人,发现好几个之前在太学里面高谈阔论,抨击爹爹专权的,嘴角微微一勾。
正在这时,伴随着一阵欢呼,此次热闹的主角张宗顺走了出来,对着四方作揖:“诸位同窗,在下有礼了!”
众人轰然,纷纷行礼,齐声称:“张先生!”
等到场中渐渐安静下来,张宗顺环顾这些同窗及同窗的子侄们,露出回忆与感慨之色,顿了顿道:“天圣二年,我入国子监进学,那时国子监的学子共两百一十教却是整体落后于南方的,西北更甚。
再加上随着国朝越来越强盛,河西的条件比以前好了,但其他地区的条件也比以前更好了。
所以至今河西府学的学正、学录、监院等职务,都还只能在当地招募,外路人很少愿意去。
张宗顺居然愿意去那里任职,顿时令不少人肃然起敬,其中就包括三小只:“张先生大义!”
也令有些人嗤之以鼻,觉得这位曾经的枢密使嫡孙,真是越活越回去了,还不如死皮赖脸地留在国子监呢!
“诸位,望来日再相会!”
张宗顺却不再顾及这些,声音愈发清晰,语气更是带着一股平静与自信,再度作揖,转身离去。
“我要去送行!”
目送着这位潇洒的背影,公孙彬握了握拳头,慷慨激昂。
狄知远观察着司马光那边的动向,随口道:“送行壮志,亦当畅饮美酒……”
公孙彬眼睛顿时一亮,然后又斜了一眼包默成:“小黑子,你来么?”
包默成摇了摇头:“我要去书肆。”
公孙彬恍然:“今日最新一期的《汉朝诡事录》出了,你每次记得比我们都准!”
起初因为苏无名这个人物,与前朝名相狄仁杰强关联,又是那位公开所著的传奇话本,哪怕是喜欢在文人笔记里面阴阳怪气的反对者们,也不敢随意炮制苏无名的故事。
但很快,一位科举落榜的贫寒士子,带着自己创作的话本,来到狄府拜访,结果得到了那位相公的认可,称赞其中对于《洗冤集录》和《宋明道详定判例》的正确运用,加以举荐。
士子的《苏无名传奇》大卖,自己也考上了明法科,得了官身,如今已是一州的司理参军。
如此励志的故事,令大量的传奇话本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