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96章 乔院士真会玩(2/3)

的这款功能时,请允许我再啰嗦两句。看过四年面前那场直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成立了一家叫细雨科技的公司。

当年这个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各大材料实验室,以及我们的登月项目提供计算服务的。当年我们还在使用的非常简陋的电子计算产品时,提供的计算就已经超越整个行业。

但当时的我们其实依然受限于一些技术上的困境,比如在计算材料电子结构时,依然要面临指数级计算复杂度,在设计新材料实验的时候,那些强关联体系,依然让人头疼。

又比如在材料领域经常需要用到的催化剂设计,非常依赖试错法,经常耗时数月甚至数年,且所有软件都难以模拟真实微观效应。

但现在当我们拥有了一台太极系列高端计算机,比如现在正在为大家展示的至尊系列,情况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我将现场为大家比对一下太极计算机相关功能实现跟使用传统类软件,VASP、Gaussian做同样工作的区别。当然接下来的演示专业性比较强……

所以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得懂两者的区别,只能尽量让大家能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当然我也知道可能许多朋友会对接下来的展示没什么兴趣,但如果想要离场,请尽量保持安静。”

说实话,当乔喻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电子爱好者来说,其实是颇为失望的。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专用性极强的工业软件距离他们的生活稍微有些远了。

正如乔喻说的那样,越是专业性强的东西,对于绝大数普通人来说,越没有兴趣。

就好像绝大多数人用了一辈子电脑,也没听说过诸如Synopsys VCS、Cadence Genus、Cadence Innovus、ModelSim等等设计芯片产品必备软件。

这也是乔喻将这些最重要的功能放在后面展示的原因。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他怕大家看得打瞌睡。

现在已经把大家的兴趣都吊起来了,接下来是时候给对面科技界一些小小的华夏震撼了。

“小太,第一个任务,阅读近两年国内外相关领域国际顶级Q1所有期刊上所有关于制氢新技术的论文。

并对这些论文相关内容进行验证跟计算,挑选出其中最优制氢技术,并对论文中的内容给出进一步优化的方法。然后把整个过程以论文格式呈现出来。”

话音落下,这次现场又有许多人开始激动了。

不一定是做相关研究的,大部分是其实是学生跟教授群体。

刚刚乔喻说的好像是直接让电脑阅读论文,然后自行进行验证?

这是否意味着一些不太有价值的论文会直接被太极电脑排序?换言之一些作假的论文可能直接被电脑挑出来?

虽然乔喻在发布会上让太极电脑读取的都是一区期刊上的论文,跟大部分普通教授跟研究员都没什么关系。

但等到这种计算机开卖之后,拥有者可是有大把的时间去做各种验证的。到时候如果从一区扩展到二区,甚至三区怎么办?

乔喻既然演示了这种功能,肯定是有些无聊的人会做这种事情的。移动互联时代早已经让大家见识到了人种的多样性。

当然,这些是教授或者研究员们关心的情况,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更关心的大概是乔喻最后那句话——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一句话就能做到这些的话,那有一台太极高端产品,未来写毕业论文岂不是能方便很多?

理论上让计算机直接把近几年相关论文读一遍,然后都不需要最优的论文,基本上随便一篇论文做一些优化,只要可行毕业肯定没问题的。

毕竟能在一区发文章的可大都是领域内的大佬,又或者那些业内比较知名的实验室。

这岂不是意味着未来起码硕士毕业难度能大大降低?

要知道硕士论文答辩可不像博士毕业那么困难,起码一般院校不会还要邀请外面的教授来做审核委员会成员。

而且就算是博士其实也能很好的利用这项技术,比如在做选题跟方向的时候,能够做一个有效的参考。

只要方向是正确的,起码不会陷入研究了几年做不出结果而无法毕业的窘境。

然而这还没完,显然不管是自行寻找、阅读论文,还是给论文排序,以及对其中内容做优化,都需要时间。

此时台上用于展示的显示屏上已经开始了运作。

主显示器跟扩展出的三个副显示器,同步开始了工作,其中三个副显示器已经开始快速的搜索,也不知道用的什么检索系统,一篇篇论文在快速的出现,然后消失。

主显示器上则出现了一个文档页面,一篇篇论文的标题以发表时间为序,自动开始在文档内填充。

后面还跟了作者跟发表的期刊名称。

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文档上的序号就显示已经列出了总计378篇论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