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这个县令不对劲(1/2)
一夜相安无事。>
翌日一早,趁着空气清爽,众人简单吃过早饭,再次上路。>
倒瓮山体量很大,山体都是黄土,夹杂着一些巨大的石块,或大或小的沟壑横斜交错,走起来七拐八绕。>
刘捕头和衙役脚夫看样子是经常走山路,习以为常,白小也身体素质好的吓人,远不是普通人能比,自然感觉不到辛苦。>
只是曹待诏和艺学生们就吃不消了,一路走得气喘吁吁。>
此时刚刚三月,倒瓮山的植物极其稀少,因此山里气温变化极大,早晨的时候需要穿棉袍,正午的时候太阳暴晒,穿单衣都嫌热。>
前日艺学生们豪情万丈,说风餐露宿,高山深林不在话下,昨日连走一日,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爬山,倒还能应付。>
今日接连翻山越岭,他们细皮嫩肉,缺少体力劳动,便只剩下苦苦支撑了,因此路上走得很慢,需要不断停下来休息。>
“刘捕头,到山顶还有多远?”曹待诏坐在石头上,望了一眼已经高高升起的太阳,不住擦着脸上、脖子里的汗水,问道。>
“回大人,再走一个多时辰,就能走到半山腰了。要是不再停下休息,加快些脚程的话,天黑的时候,就能接近山顶。”刘捕头陪着小心说道。>
听他说完,曹待诏和艺学生们脸色都快绿了,还要一个时辰,才能到半山腰。>
不休息是不可能的,还加快脚程,不放慢就算不错了。>
“看来,今日是无法到山顶了。”曹待诏似是喃喃自语道。>
“大人,这越往上越难走,越往上越险啊。”>
“依小人之见,我们不妨从前边转道向东走,也就三四里远,就是铁鞍岭,那里一样能看瀑布,免受爬山之苦。”刘捕头又说道。>
曹待诏舔了舔干涸的嘴唇,他今年四十多岁了,久居京城,平日里一点重活都没干过,更别提这种跋山涉水了。>
仰头看了一眼弯曲纵横的山道,心中有些打退堂鼓,便出言询问旁边的艺学生们:“你们如何?还有没有体力继续赶路?”>
艺学生迅速分成两派,一派建议继续上山,另一派建议去铁鞍岭。>
刘捕头见众人有所松动,又说道:“大人,跟谁过不去,也不能跟自个儿身子过不去啊,再说了,在哪里看瀑布不是看呢?”>
曹待诏抬头,目光投向了白小也,白小也却观察着刘捕头的一举一动,虽然他口中真诚地劝说,而目光中却露出一丝狡黠,尽管很快隐藏,但还是被白小也捕捉到了。>
总觉得哪里不对,便仔细想了想,回忆了一下从前天酒宴到今日的全部细节。>
彭县令是此地的主官,扎根山区多年,听闻昭庆皇帝钦定的采风计划,便出言道不敢丝毫怠慢。>
可是一听说要去倒瓮山,脸色变得有些不自然,出言劝告众人不要前往,难道仅仅是担心众人走不了山路?>
这一路走来,远远不像他所说的那么难走,最多就是远了一点而已。>
这种情况,哪里符合一开始他说得不敢丝毫怠慢?>
而他指派刘捕头带路,更是一路上不断暗示众人爬山之难,劝大家回去或者转道铁鞍岭。>
似乎彭县令和刘捕头,都很不愿众人上倒瓮山,按理说不应该啊?>
像他这样的老派读书人,对朝廷尤其是皇帝钦定的命令,应该不惜代价执行才合理。>
想到这里,白小也淡淡笑道:“马上都走了一半了,此时转道岂不是前功尽弃,曹大人,反正今日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就慢些走,路上多歇几次吧。”>
“难得来一回倒瓮山,不去山顶看看,岂不遗憾?回京以后,同僚问起来,岂不是笑我们无能?”>
曹待诏一听,果然也有同感,站起身对刘捕头说道:“不去铁鞍岭,还是继续上山,路上多休息几回就行。”>
刘捕头唯唯诺诺点了点头,继续在前方带路。>
路上,所有人都没有留意,刘捕头在一名衙役的耳边低语了几句,趁着众人不备,那名衙役悄悄转身下山而去。>
就这样,走走停停,天色渐晚的时候,众人离山顶还有不少距离。>
曹待诏问刘捕头:“刘捕头,不早了,找地方打尖歇脚吧,你看看附近哪里有人家,我等也好凑合一晚,实在不行,就找几处平地,搭两座帐子。”>
刘捕头左右看了看,摇了摇头道:“大人,这里直到山顶,都没有人家,再往上一里多路,有一座破庙,我看今晚就在那里住下吧。”>
曹待诏闻言大喜,众人也都提起精神来,加快脚步。>
走了约两刻钟,转过一道山梁,果然看见一座破庙,墙体黄土夯基,间杂着石块砌成,庙顶是木梁支撑,覆着泥巴糊的谷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