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章 见闻(1/2)

马秀英好笑的轻推他一下:“行了,仔细手疼,照你所说,这殷灵毓倒是个好官呢,怎么,是要带我也去见上一见?”

“咱就想…想着教教她那些东西。”朱元璋把到了嘴边的话换了个说法:“咱这,好歹是个大男人,好多话不方便说不是?”

马秀英笑而不语。

虽然感觉的出朱元璋说的不像实话,但估摸着,也差不了太多,否则不会是这种下意识有些护着的态度。

朱元璋什么时候对外人操过这份心?一瞅就是嘴硬,但实际上心里是喜欢看重着的,只是他自己不会承认而已。

“成,我也有日子没出去走走了,只是标儿呢?”

太子朱标,朱元璋北伐期间负责监国,说是监国,其实决策权不多,更多的还是由李善长,刘伯温等中书省众人做出决策。

还有一部分军情类的,或是他们嗨做不得主的,干脆就是直接送去朱元璋手上。

朱元璋略略思索,便道:“标儿也辛苦了,同去一趟,松快松快也好,咱们长安还没出去玩过呢,也去……干脆,咱把几个丫头小子都带着,正好也看看,没有人看着,底下的人敢不敢翻了天来!”

他之前就恼怒于大量读书人宁肯认可元鞑子也不认可大明,他是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才好巩固他大明的名正言顺,但他骨子里就是厌恶那些鞑子的,可谁知,有些汉人却反过来不认他了。

再加上朝中不少文臣都态度看似顺服,实则多少有些异动,朱元璋早就想着要敲打敲打,只是忙于灭元而已。

这次,就看谁才是跳出来的那只鸡了。

马秀英点点头:“行,听你的,几时走?”

“明儿个就走。”朱元璋干脆道:“咱这回就当散心去,一会儿咱叫百室进宫来一趟,跟他说一声少给咱送那些文书。”

也不知这风向一放,到底能钓出来多少人,不过,仪鸾司初建没多久,也正是检验一番成效的时候。

宋时仪鸾司是掌管什么宫廷礼仪的,朱元璋什么出身,根本不吃那套,干脆就设立成了一个监察部门,只是并不算正式罢了。

马秀英想了想,也就同意了,派人去叫来了儿子女儿们。

从朱标一溜儿到朱长安,大大小小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来了马秀英宫中,他们也习惯了一家子人一起吃饭,看到朱元璋提早回来,挨个请了安,坐下就等着开饭了。

只有朱标还在汇报着一些今日的朝中动向,并带着弟弟妹妹们关心了一番朱元璋,但饭菜上了桌子也没人敢先拿,朱元璋不动筷子,谁敢先吃?

朱元璋向来是乐意让儿子们知道知道民间疾苦的,再加上本身的习惯,桌子上菜色都朴实,他手里拿着烧饼,就着油水大又偏咸的炒腊肉,看着一桌子吃的正欢的孩子,心中熨贴,美滋滋的给马秀英挑了一筷五花三层的漂亮腊肉夹进碗里:“来,妹子,多吃点,这个香。”

马秀英嗔他一眼,还是夹起来吃了。

只有朱樉在朱元璋没注意到的地方暗暗皱眉。

起先吃娘做的饭菜好吃,厨房真就太一般了,但对比还不算十分大,可以接受,可父皇北伐时大哥忙于朝政,他和弟弟们下了课结伴和其他勋贵家的出门玩,外面的菜好吃的不得了,再回来吃宫中御厨的手艺,简直是难以下咽。

只是朱元璋沉浸在家的幸福中,并未注意到这点。

翌日,官道上。

朱元璋和朱标单独一辆马车,马秀英在后面带着女儿,几个皮小子扔在一块儿。

在儿子面前,朱元璋干脆就连被气的过程都没仔细提,只轻描淡写说要看看北地民生改善如何。

给这对天家父子赶车的是沐英,朱元璋本打算叫他去镇守镇江,但养了沐英许多年,甚至在登基前一直随着他姓朱,朱元璋到底是当大儿子看过的。

也是因此,全家出行这事儿,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把人带上了,沐英便坚持亲自赶车,守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的安全。

这路赶的不快,晃晃悠悠,等朱元璋一行人再次到了沧州,殷灵毓正好一举捣毁了倒卖人口的驿站。

洪武年间在法律上是禁止人口买卖,禁止典雇妻女的,但又不能阻止百姓典押自身为雇工的典身契,毕竟这是“自愿”。

还有私下买卖的情况,譬如历史上,洪武五年,就有诏书记载“浙西贫民鬻妻女者,官为赎还”的事例。

且权贵藩王等人,手下还有大量合法的,来源于战俘和犯官家属的官奴,只能说是一整个大乱套。

殷灵毓确定了驿站中的那伙儿人利诱百姓卖儿卖女后,确定他们已经可以依法抓捕定罪,就带着衙役给驿站整个儿围了起来,本以为已经算是周密了,谁知道他们还有一条地道,从最靠近城墙的那个屋子直通向城外,看起来年份久远,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挖出来的。

怪不得他们会把窝点选在此处。

只是此时感叹也来不及,人贩子顺着地道跑了两个,殷灵毓怎么肯放过为首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