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章 李鸿章创建淮军 曾国藩初办洋务(3/4)

府同阿思本签订了一份所谓的《合同》。该《合同》中规定了:“嗣后凡中国所有外国兵船水师一律由阿思本总统,中国不得另聘他人”、“各船官兵均由阿思本选用”、“官兵薪俸及船用经费由中国支付,并须存储待用四年之数”等条款。

这样的条款规定岂不等于“由清皇朝出资购置并供养了的一支舰队,却要听凭英国人指挥与摆布,且以后若再购置外洋舰船亦须交由英国人统领”?这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另一种形式的侵权。

已长期忍受了丧权之辱的清皇朝当然难以接受这样的条款,奕欣及曾国藩也才觉到了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却又如哑巴吃黄连诉不得。

不久,又因这支舰队的每月开销远远超出了原定的白银三万两而骤跃至十二万两,负责支付该舰开销的李鸿章与李泰国发生了争执。李鸿章对于如此高昂的开销颇有异议而拒绝支付,李泰国则坚持不让拂袖而去;双方似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状,这可让奕欣急出了一身冷汗。

而曾国藩此时也开始担心,若让这支全由洋人指挥和操纵的舰队长期驻留在中国的江海,不但会因高昂的日常开销与中**队间滋生矛盾,日久了或许还会尾大不掉引发出别的难以预测的麻烦事,这岂不似同引狼入室遗患无穷?于是,曾国藩建议奕欣“从速处裁”,免得遭致朝野非议引火烧身。奕欣这才也感到了事态严重,赶紧决定将阿思本舰队解散,其舰只则由阿思本带回伦敦拍卖;结果,清政府以损失了数十万两白银的代价方才了结此事。

这次购置洋船组建舰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令人甚是懊丧。不过,奕欣等人倒也从中吸取了一个教训,认识到了办洋务并不能简单的仅靠外买,那会受制于人;上上之策是设法自己制造,有了自己的人才、技术、实业,那才能万世不竭。

而曾国藩因已办有一所安庆内军械所,稍有经验;组建阿思本舰队的失败教训也使他不敢再依赖于洋人了,决定再依靠安庆内军械所中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尝试制造洋式船舰。

曾国藩的大胆设想,又得到了奕欣的大力支持。

果然,第二年,安庆内军械所造出了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不久,这帮心灵手巧的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硬是凭着手工操作,竟然造出一艘火轮。曾国藩更是喜出望外了,登船试航后即将其命名为黄鹄号。

虽然,这艘火轮的船体仍是木壳,且吨位也不大;但毕竟是用机械启动的,其航速非以往靠人力的船舶所能及;且自制自用不必受制于人,终于让国人舒了一口气。

曾国藩情不自禁地道:“洋人之智巧吾国亦能为之,西夷则难言吾未晓其技也。”

于是,曾国藩用这些安庆内军械所制造的洋枪、洋炮及舰船装备湘军,准备用以克复金陵。

火轮的制造成功,曾国藩更是踌躇满志,希图制造更多的洋式机器和更大的舰船;为此,需有人去西洋购置必要的器材及熟悉相关的事务。但经历过购买阿思本舰队的波折后,曾国藩对洋人已是极不放心,但又苦于没有能熟悉西夷情事的国人。正在曾国藩一筹莫展时,不意间忽闻有一位曾游历过西洋颇有见识之人,现今正流落于金陵,曾国藩即派人邀见。

曾国藩欲邀见之人姓容名闳,字达萌,广东南屏人。

容闳祖籍安徽安庆,生于广州;家境贫寒,父母靠打工为生;因南屏与澳门仅一水之隔,容闳之父常赴澳门打工。当时,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办了一所名为英华书院的教会学校;专门招收华人子弟,并用中授课,以培养能在中国传教的人才。因英华书院不但免费入学,而且学员的吃、住也皆免费;于是,其父便将幼年的容闳送入就读。英华书院开设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容闳天资聪颖各门学科均优,深受马礼逊的器重。

道光二十七年,时任英华书院校长的美国人勃朗先生因病回国,临行前决定带走几个学生赴美深造,年轻的容闳毅然地决定随行。于是,容闳与同学黄胜、黄宽一起随勃朗先生乘坐亨特利思号海轮渡过重洋到了美国。然而不久,黄胜因病回国,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了;仅有容闳仍寓寄在好心的勃朗先生家中,并考入了耶鲁大学,成了耶鲁大学中的第一位华人学生。

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曾给洋人当过秘书;不久,即回香港谋取了译员等职;为生活计,甚至于还贩过茶叶。然而,容闳是个胸怀抱负之人,岂能满足于此;常思将自己所学教授国人,以使华夏维新图强。

当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虽受挫折却仍雄居江南与清庭抗礼。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容闳于咸丰十年赶赴天京,向当时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干王洪仁玕提出了“应改良政府及军队、增设海军、实施教育、开设银行、经营铁路、创办实业”等多条建言。

容闳的建言与洪仁玕的观点相符,两人一拍即合。然而,如此颇有见地的建言却没能被天王洪秀全采纳,这令容闳十分寒心。

曾国藩派人邀见他时,容闳正怀着一腔热忱无处使力,于是欣然受邀即前往安庆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新爱尚小说网 新笔趣阁